登顶岛峰(Island peak, 6189m)
这趟尼泊尔之行终于进入到了重头戏的部分-攀登岛峰!其余的珠峰大本营(EBC)和Gokyo其实都只是顺道一起走、同时适应高度而已。
凌晨12点,其实我根本也不知道有没有睡着,只记得在温暖的睡袋里翻来覆去,然后闹钟就响了。赶快把东西收好,要带上的东西有干粮、水、相机、双重靴、冰爪和攀登吊带。
昨天从海拔4317米的丁波切(Dingboche)爬了11.5公里,途经标高4737米的朱孔(Chukhung)吃午餐,来到了标高5074米的岛峰大本营(Island Peak Base Camp)扎营。比较多的人是在朱孔住一个晚上以后,隔天走6.5公里到岛峰大本营;而我因为山屋主人的安排,昨天直接从丁波切冲上岛峰大本营,虽然在这之前已经有三次上到5000米以上的经验(Gokyo Ri、丘拉山口[Cho La Pass]和珠峰大本营[EBC]),高度适应不是问题,但体力储备相对就少了些。
今天是从国内出发的第14天,以徒步来说,今天是第12天。绕了大半圈Gokyo、Cho La Pass、EBC以后再来到岛峰,高度适应应该还算不错。
吃了一碗粥、喝了杯热巧克力,大约凌晨1点半,我们准备出发。外头下着大雪,只好一开始就上全套装备(排汗长袖、保暖发热衣、The North Face 900羽绒服以及GORE-TEX外套),期待早上的天气能够变得跟往常一样晴朗。
新换的Black Diamond头灯,流明数有300,终于摆脱以前常常觉得晚上头灯不够亮的问题。
我们从大本营出发往东,途中又经过另一个营地,但这个营地的人似乎还没有出动。其实摸黑的也看不出周遭有什么景色,过了另一个营地再走一段路后,转向北上山。一开始的路就跟Gokyo Ri一样之字形上升,爬升了三百米左右路开始没那么好走,有时候高低差颇大,还不是那么容易找立足点。
有时候有点滑,但不用上冰爪慢慢走还不成问题。
晚上的时候没什么好拍照的,顶多看看手机的GPS记录
我好久没搞这种午夜冲顶的活动了,完全没办法在这种时候保持清醒。氧气浓度也不高,真的颇想睡的。风雪不断,是那种可以把背包整个变白的雪,向导的口中一直念着天气不好,虽然是事实但就是不想一直听到......
就这样,在雪中走了四个多小时,雪时大时小,后来好像有曾经变得很小。凌晨五点多的时候,天开始变亮,此时...居然可以看到对面的山和云!天气有变好。
一开始我觉得我爬得很慢,但爬了三个多小时,也上升了600多米,其实有人扎营在海拔5600米左右的地方,一般称作高营地(High Camp)。虽然可以大幅缩短攻顶日的路程,但要睡在这么高的地方,高度适应是第一个问题,其次是水源取得有困难(5600米的地方还不是冰河区,没有大量雪可以取用,附近也没有任何的河流通过),再加上要背重装和水上来,所以现在在高营地扎营的人已经很少了。
日出前的景色,一开始还有点懒惰把单眼从背包拿出来拍,先用GOPRO撑一下。
其实GOPRO这几张在低光度的情况下表现的比我想像中好
左前方是我的向导,上山的时候我真的蛮想抱怨他的:别人的向导都是黏着他们的客人,有的甚至在这里就结绳队在走了;而我的向导不是走到我的很前面去睡觉(不夸张,他真的在睡),就是落后到后面去跟别人聊天。我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请他来这里(但岛峰就是规定要请向导,不然听说要交一笔很高额的保证金)。
经过一个晚上大雪的忐忑,感谢老天最后给我一个晴朗的清晨
感觉好像已经走在小稜线上了,但距离顶峰还颇远(一双重靴都还没上呢...)
不放大看的话,GOPRO的表现还真的不差。(但放大来看,即使ISO只有100,颗粒仍然蛮大的)
进入冰河区的最后一段(7:39)。稜线步道太窄,旁边又是峭壁,拉绳比较安全。向导看我拿登山杖又要拉绳很不顺手,就直接把我的登山杖拿去了。
进入冰河区准备换上双重靴和冰爪,手脚并用爬上去。
坐下来休息后,终于愿意把D850从背包里拿出来了。
冰河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有超过95%以上的区域都是白雪覆盖着的。
刃岭(Arête)和冰斗(cirque)交错的冰河地形。
GOPRO在这种高强度的活动真的还蛮好用的,有时候也不是不勤劳拿单反出来,而是週遭环境或是时间不允许。
地面上基本上都是覆盖厚厚的积雪,终于可以穿上双重靴(double boots)和冰爪了(Crampons)。
冰河区的高度大概从海拔5845米开始,以路程长度来说,其实已经走了近四分之三,所以大部分的路程还是要背着双重靴走。
我的向导开始比较有function一点点,绳子把我绑着带我走(但不是结绳队,因为绳子他只是用手握着而已,觉得很不专业...)。
待会的路
攀登吊带(harness)我是刚上山的时候就穿在身上,双重靴和冰爪拿出来以后,整个大背包几乎就全空了。我把登山杖和大背包放在旁边,背着小背包里面装水,然后出发!
冰河区第一段,被向导牵着走。我上次穿双重靴已经是一年以前攀登阿根廷阿空加瓜山(Cerro Aconcagua,6962m)的事了,不知道是我现在脚下的这双鞋特别重还是肌力衰退,总觉得走起来两隻脚很重,不是很灵活。
不过不管脚下再怎么重,我都还是很有心情拍照
还好向导的朋友带的另外两个人走得慢,我们可以停下来等他们顺便拍照。
我没有爬过中高纬度地区的高山,至今爬过纬度最高的高山是阿空加瓜(南纬32度),要看到这种完全被冰河覆盖的景象,海拔高度少说也要接近6000米。
向导的朋友和他带的两个人(下图),从还没进到冰河区就结绳队,而且绳子是扣在向导攀登吊带上的钩环,反观我的向导......(他的态度还可以,但就是专业感很差)
其实在这之前,我见过最漂亮的山岳冰河是在攀登波利维亚的瓦伊纳波托西山(Huayna Potosí,6088m),不过今日来到岛峰,又更新了我心目中的排行。
虽然每次看到他用手抓着绳子就觉得很不专业,不过他上冰河区以后完全没换鞋子(低帮),只上了冰爪我也是蛮佩服他的。
喜马拉雅山脉和其他山脉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几乎随便指一座山都超过6000米。
冰河区第二段,中间通过一些小裂隙。岛峰的攀登路线相对成熟(毕竟每天都有人在爬),该有绳子的地方其实都已经架设好,所以没有冰镐也没关系。
雪地上早就已经踩出一条很明显的足迹,天气晴朗的时候照着走也不容易掉进裂隙里面
坡度稍为大一点的时候,就拉绳子上去。
通过小裂隙,没办法拍自己就拍别人吧。
无与伦比的美,今天真的再想睡都值得了!
最喜欢这种白里透蓝的颜色
冰河区第三段,第一次使用上升器(ascender/jumar)攀爬近90度的小冰壁。绳子都已经架好,不过可以看到绳子并不粗,而且在大量的登山客使用以后,上面其实都起满了毛,对于他的强度我其实还蛮担心的...
第一个垂直冰壁高度差不大,小试身手而已
高度来到了海拔5910米。
很喜欢这张,大斜坡的上面有什么呢?
朋友注意到上面那张照片右上方的黑点,本来以为是人影或是入尘,没想到把照片放大来看后居然是...登山杖一支!其实这张照片想说的是:确实GOPRO、手机这些小感光原件的相机在登山活动上是很方便的,但要达到这种连我自己都很震撼的解析度。
他们很喘地爬了上来
远处还有另外一支登山队伍也要上来了
爬上了大斜坡,等在后面的就是......
岛峰最着名的:铝梯过裂隙!
深呼吸一口,环顾四周
冰河区第四段,向导示范铝梯过裂隙。先把两边的钩环扣上左右两侧的绳子做确保,然后一个人把两边的绳子拉起来做为(不太有支撑力的)扶手。过铝梯的人,如果是站着的话,确认每一步都要踩在铝梯梯梁的内侧,冰爪的前爪则要跨过铝梯前面的横杆,这样踩在铝梯上会比较稳。如果起风的话,会建议跪在铝梯上,用爬的过去(这样重心低当然比较稳,但因为眼睛直是下方裂隙比较可怕)。不过不管怎样,虽然这个裂隙不算真的很深,但摔下去一定也是非死即伤。因为不可能眼睛闭起来走过去,旁边也没有其他替代道路,所以有严重惧高症的人其实可以考虑跳过攀登岛峰(除非你很专业要垂降再上升)。
冰河区第五段,换我过铝梯了。一开始不熟踩得不是很正确,不过踩了几步以后就上手了。
虽然是岛峰最着名的一段,不过只要你敢过,倒也是没有什么难度。
超美不解释,在等人的时候有很多时间可以好好拍照。
过裂隙以后是个小斜坡,向导叫我钩环扣在绳子上先上去。
爬上来以后,看看另外一队人马过裂隙,远远拍更好看。
过了铝梯和小斜坡后,是一段坡度稍缓的大冰原
也许是海拔高度的关系,这段看似平缓的微上坡其实走起来也是会喘。
不管怎么样,这段缓坡是最后的喘息空间!
在缓坡的尽头,坐下来休息,欣赏这片美丽的大冰原。
此时的海拔高度是5965米,距离岛峰峰顶还有约200米的上升。
接着就是传说中把人体力榨干的:200米垂直大峭壁!几乎所有人都把冲顶包直接丢在这里了(我还背着背包和大相机像个笨蛋)。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忍不住再拍一张(其实是心里抗拒着前面的大峭壁,想再多休息一下)
一开始的坡度还稍微缓一点,可以作为热身。GOPRO毕竟很广角,拍起来的坡度没有那么陡,但其实这个坡度用上升器辅助会好走许多。
休息的时候还是一样周遭的美景。对我来说,美景是爬山最大的回馈,登顶的成就感反而是其次。
倒是向导他朋友带的这对夫妻,明明一开始走得又慢又喘,到了垂直大峭壁以后居然让我完全追不上,令我非常讶异。是也没有酸葡萄心理(我们今天可是好伙伴),不过后来根据在天波切(Tengboche)遇到的人说法,很多向导会在上面助他们的客人一臂之力(换句话说就是把他们拉上去了),合理推论这队夫妻的向导可能有帮助他们。至于我的向导,他always是在我的下面,所以不可能发生他把我拉上去的这种事情。不过在这点我倒是蛮感谢我的向导,毕竟如果被帮了一把,总是会有一点成就感的丧失,再慢都想要自己爬上去。
除了不断上升以外,还要跟下山的人「会车」。这里就真的都是近乎90度的垂直上升,全程都要使用上升器。这和昨天在土质斜坡练习用上升器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和强度,除了坡度是两倍以外,脚上穿着的不是登山鞋,而是笨重的双重靴和冰爪。虽然我也有一些冰攀的经验,也操作过用冰爪踢冰上升,但或许是经验没有很够,常常找不到合适的踩点,冰爪也常常咬不进冰壁中,变得经常有8成以上支撑都落在右手上的情况发生。而我本身就是个下肢肌肉远远发达过上肢的人,这200米的上升真让我感受到上肢前所未有的挑战。
尚未登顶已有此等美景,登顶后的景色难以想像。
上了200米垂直大峭壁以后,岛峰就在右手边,已经可以看到峰顶了!
山上就是这样,一个云雾飘来,常常会让人焦虑天气是否变坏。
最后一段路虽然没有200米垂直大峭壁那么陡,但也不是省油的灯,而且旁边大斜坡滑下去也不是开玩笑的。
岛峰就在前方,但我的速度真的快不起来...只要我知道可以登顶了,我也不在乎速度,舒舒服服地上去比较重要。
登顶成功!
上午10点30分,历经了9个小时(听说一般人8个小时就能登顶?),我终于登上了海拔6189米的岛峰(iPhone GPS测出的高度和实际上有24米的差异,他似乎真的老了,误差有变大的趋势)。
岛峰(island peak),尼泊尔官方的名称其实是伊姆札峰(Imja Tse),不过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后者这个名称。
岛峰之所以叫作岛峰,是英国登山家艾瑞克·希普顿(Eric Shipton's)在1951年在喜马拉雅山区登山时所命名的,理由是因为从丁波切(Dingboche)看过去(向东),岛峰就像是冰海中的一座岛屿。下面这张是两天前在丁波切拍的,正中间那座就是岛峰,没想到我现在正站在那个尖点上面。
拉远再拍一张,右下方是丁波切,正中间的雪山就是岛峰,跟周围的山比起来,他的高度真的不显眼,而照片最左边的山峰就是鼎鼎大名的洛子峰(Lhotse),标高8516米,是世界第四高峰。而事实上,岛峰是洛子峰向南延伸出的一条山脊,从这张照片上也可以看出他们的连续性。
可以看到大本营附近的伊姆札湖(Imja Tsho/Imja Lake),是一座冰河湖。
北边是洛子峰,顶峰被云雾盖住了有点可惜。珠峰理轮上应该就在洛子峰的正后方,可惜看不见。
每次登顶以后都会有点手忙脚乱,毕竟能待在上面的时间不会太久,所以拍照就采用以量致胜的策略,先用各种器材多拍多录一些回去再慢慢挑...
其实我到山顶了还是穿着羽绒服加上GORETEX,有时候真的热
最左边那座看起来好像冒烟的山就是阿玛达布拉姆峰(Ama Dablam),标高6856米,是从丁波切看上去最醒目的一座山。
3.97公里的路程走了9个小时,上升幅度达1296米(扣掉GPS的误差,应该是1100多米)。而以技术性来说,岛峰更是远胜阿空加瓜,实在有点难以理解为什么岛峰被列在trekking peak 。
注:所谓trekking peak,其实是一个不适切的用法。最早在喜马拉雅山区被使用,尤其是尼泊尔登山协会(Nepal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简称NMA)用来称呼该协会被尼泊尔政府授权发放登山许可的那33座山峰(现为27座,包括岛峰和梅勒峰)。NMA是一个尼泊尔非政府非营利组织,该协会有一项重要的业务就是发放尼泊尔27座山峰的登山许可(光是登山许可费用就占该组织的收入95%),而NMA早期称这27座山峰为trekking peak,所以广被登山旅行社使用。
Trekking peak通常被解读成不需要或是仅需要一些攀登技术的山峰,不过事实上这27座山峰「全部都需要攀登技术」,所以NMA现在已经把trekking peak拿掉,将这27座山峰分为两大类:
Group "A" NMA Expedition Peaks:高度都介在6000-6500米之间,包括着名的乔拉杰峰(Mt. Cholatse)
Group "B" NMA Climbing Peaks:高度介在5800-6600米之间,包括岛峰和梅勒峰(Mera peak)都归在这类。相对难度比Group A低一些,但仍需要基本攀岩攀冰的知识技能。
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尼泊尔徒步旅行社协会(Trekking Agencies' Association of Nepal,简称TAAN),也就是大家去尼泊尔徒步申请的徒步游客管理系统(Treker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简称TIMS)通行证的组织。该组织网站上仍然用Trekking peak来描述NMA的27座山峰。
不管怎么样,trekking peak也好,climbing peak也好,攀登岛峰的难度是远高过上EBC的,还是要有一些攀登经验以及体能再来会比较好。
天气很好了应该知足,不过如果再早那么一点点上来,或许珠峰、洛子峰跟马卡鲁峰(Makalu,8485m,世界第五高峰)就可以清楚地看见了。
朝着北方再仰望一次,众神的居住地。
即使岛峰攀登很贵,但此等美景,还是值了!
马卡鲁峰垄罩在云雾中
再次望向云雾垄罩的马卡鲁峰...
每张乱拍的照片都可以当明信片啊!
面对现实,准备下山!
跟登顶阿空加瓜后以后有一样的感觉:好想在上面睡一晚再下去(当然是不可能的)。
其他队伍的人也要准备登顶了。
最不想面对的还是这个200米垂直大峭壁...
下山的时候其实我比较担心,因为疲惫程度高,此时向导的角色就很重要了。原本用上升器的地方就要用8字扣环下降,向导能够快速在绳索间打结,确实在下降过程中节省了很多时间。
下降的时候要调整速度还要同时回头找踩点,一点都没有比较轻松,甚至还会喘。有时候没看好踩点,还会不小心踩太大步,看来这方面的技术还得再练练。
我下山的速度真慢的,花了一个小时才下降到垂直峭壁的起点。
今天真幸运,时间已经到了正午时刻,天气居然还这么好!
回到铝梯过裂隙,因为风变大了,这次我和向导都用跪姿爬过去。
天气好到,其实这些照片我都是边走边随手按下的,居然都还不错。
纯净到一个难以形容的洁白
下山之路,认真觉得这段路比上山的时候更漂亮,索性把GOPRO最后的电录完。
我们回到冰河区的起点,把双重靴和冰爪卸下、把午餐吃一吃,然后起程下山。原本以为午后天气开始变差...
没想到走下来的时候天气居然又变得特好!
上山的时候这些都是摸黑再走,只觉得有的地方要爬岩石有一点吃力,现在下山总算可以看清楚上来时走的路了。
有印象上山时也经过过这段要手脚并用的上坡
伊姆札湖(Imja Tsho/Imja Lake)离我越来越近,意味着大本营也离我越来越近。
南面的山在云雾中若隐若显。
终于下到伊姆札湖的高度,右转(西)走一段路就会到大本营了。
从大本营是看不到伊姆札湖的,因为中间隔着一个小山丘,凌晨摸黑的时候也看不到,所以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她,真的很美。
伊姆札湖(Imja Tsho/Imja Lake)
我们后面的队伍应该多半是扎营在这里,现在还蛮冷清的
下午4点10分左右,我回到了岛峰大本营。
下山花了我近5个半小时,这个速度肯定是很慢的。一方面想睡觉走很慢(其实我下山本来就慢),另一方面下午的天气真的太好,停留很多次拍照、欣赏风景。
还好一回来就有东西可以吃,不然真的好饿!
本来我喝了一杯热巧克力以后,打算进帐篷眯一下,然后收东西走到朱孔(Chukhung)过夜,这样明天可以少走一点路(其实最初的打算是下山以后直接走到丁波切,但真的太晚)。不过因为觉得真的有一点累,再加上其实睡帐篷跟睡山屋对我来说其实不会差太多(睡袋够暖就好),干脆今天对自己好一点,就在大本营住下了。
晚饭后,我包在温暖的睡袋里面,回想着今天的一切:继阿空加瓜后,我再一次感受到那种被榨干的感觉,也有那么一点用到意志力在爬。我真的有点低估了岛峰,不过也因此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回去以后更知道需要加强哪方面。我在帐篷里用手机一字一句地写下了今天的日记,然后满足的闭上眼睛,进入梦乡。
晚安,岛峰!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