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登山圈而言,我认为雨鞋和登山鞋之争是极为有趣的话题,原因有二:一来两派都有大量的支持者,二来不同阵营间泾渭分明,谈起相关话题总是针锋相对;但在争论的同时,也难免落入选择性举证的陷阱,或是太强调个人的经验与看法,而忽略了教育上非常重要的通用性。
我个人从未穿过雨鞋爬山,但在过往数年的登山行程中,倒是常见到有人穿着去爬山,比起千篇一律的Gore-Tex登山鞋来说,似乎还更有话题性。
然而,撇开个人好恶,我认为大家应该站在历史沿革和结构特性两点,客观地看待这个常见争议。无论是你喜欢穿哪一种鞋,希望都能在获得背景知识之后,更审慎地思考它们的定位。
雨鞋的来源和应用历史
若要讲起雨鞋为何风靡岳界而历久不衰,还是得从它的历史和设计缘由讲起。雨鞋的诞生可追溯至19世纪初,当时英国第一代威灵顿公爵亚瑟‧威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命人改造了一双德国赫斯皮靴(Hessian boot),使它能更贴紧这位贵族的小腿,结果这双定制化靴子却成为了经典款式。尔后于1852年,一名叫做海兰‧哈钦森(Hiram Hutchinson)的英裔美籍实业家看出了加硫橡胶的潜力,并开始在法国生产完全防水、高度及膝的橡胶鞋款。
至今,橡胶雨鞋仍是世界上最受田野工作者欢迎的鞋款。
一瞬之间,法国农夫们就爱上了这个新发明,因为他们穿着传统木屐工作时,双脚总是泡在泥水中,非常地不舒适。雨鞋的出现,造福了广大农夫及田野工作者,使他们在劳动时也能保持双脚干燥。所以雨鞋和蓝领工作者的强烈连结,或许是外国人无法理解为何要穿雨鞋爬山的原因我为何要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农夫呢?不可避免地,这其中确实有些阶级意识存在。
时空转移到国民政府时期的台湾,早年时因为登山用品内销市场小,加上政策以出口导向为主,几乎所有的户外装备皆为价格不菲的舶来品,专业登山鞋自然也不例外。即便1960年代已开始有本土厂商自产自销,厚牛皮和橡胶底组成的手工登山鞋价格却毫不亲民。于是约莫1970年代末,就开始有人以塑胶高筒雨鞋取代昂贵的登山鞋。
雨鞋的优缺点分析
位于中低海拔爬山时遇上烂泥、溪流、湿滑地形等状况是司空见惯,而且非高山地带都不会太过寒冷,不必太在意保暖问题,正是适合雨鞋的场合;然而,我们不可忽视雨鞋固有的先天限制,使其改进空间只存于细节,而难以有设计上的突破。
优点和缺点
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双脚干爽、温暖
不透气,天热或运动时易流脚汗
优异的防滑性能
橡胶材质偏重且不保暖
易于穿脱
无鞋带,容易不合脚
便宜
长距离行走会不舒适
换言之,若穿了雨鞋,就是我们去适应它的不便之处,而不是通过厂商改良设计来适应我们的脚。
就个人习惯来说,无论是穿雨鞋或登山鞋上山,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通常我们上山背很重的背包,雨鞋的抓地力非常好,走在有坡度、露水多的石板路,或树根密布的道路上,雨鞋是非常有优势的,此时若穿登山鞋则有滑倒的危险。若走在较平坦的林道或古道上,穿登山鞋就比较舒服。而穿雨鞋因为比较薄,走久了脚不舒服;穿登山鞋虽舒服,但遇到湿滑的路,则像溜冰鞋一样常会滑倒。
虽然雨鞋本身设计不适合登山活动,却因为其廉价好取得的特性而受山区工作者的欢迎。
总结来说,进行任何的户外活动时,为自己安全负责是我们应有的基本态度,装备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认为大家在选择不同鞋款时,该对自身状况、登山路线和气候有清楚的认知。
登山者穿着雨鞋溯溪的一幕。
雨鞋和登山鞋虽各有各的长处,但遇上山区多变的地形和天气,包覆性、支撑力较佳的登山鞋还是最好的选择。更何况登山鞋的人体工学设计和材质会随着时间推演而改良,而雨鞋则保留了19世纪创造之初的模样,最适合的用途是平坦处的田野工作,而非地形多变的登山徒步活动。
有些新手听闻雨鞋妙用无穷,于是起意模仿,其实却忽视了一段必要的适应期,袜子、鞋垫、护踝等都要按照个人喜好调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可竟。所以任何负责任的户外工作者,都应该建议新手不要贸然使用雨鞋,而不是模稜两可的说习惯就好脚踝的包覆性不足就是不足,是明摆着的事实。比起加购鞋垫、护踝等配件,再拿自己未经训练的双脚反覆实验,还不如一开始就挑一双合脚的好登山鞋,降低受伤的风险。
所以若你是刚接触登山的新手,我会推荐穿登山鞋来降低受伤的机会。更直接来说,我们的体能与脚感才是重点,并不会因为选择了雨鞋或登山鞋而有所变化;不会走的人穿什么就是不会走,会走的人穿什么都走的既快又稳。假设行程拉长,我们的协调性也会随着体能衰退而下滑,让受伤机率提高不少,此时登山鞋能提供的保护就高于雨鞋。
最后,不管是什么鞋,都不能100%保证安全。本文从结构和材质上分析,是希望所有人都能用理性看待此事。实际上来说,我们自身的走路技巧和体能才是避免受伤的关键。我们不会因为穿了神奇雨鞋就成为高手,也不会穿了高档登山鞋就不会受伤,脚感的养成还是得靠自己。
登山的最高指导原则就是要平安回家,切勿一时贪图便利。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