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上,如果想参加登山,也必须背会下面几句话:“登山是一项探险活动,它存在受伤和死亡的可能,参与者必须清楚这些危险并对自己的受伤和死亡负责任。如果你对受伤和死亡没有心理准备,最好不要参加这项运动。”
攀登雪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其中很大困难在于高海拔,高海拔的稀薄空气会让人的能力大大下降,同样的路段放在平原地区,会变的很容易。同时,高海拔也带来了低温和大风再加上山区的气候本来就很多变,进一步加大了难度。攀登确实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但这不代表我们要用生命为代价来盲目冒险,而8000米以上的山峰更需要充足的身心准备,而这个准备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
了解登山
登山的分类,其实非常复杂。一般来说有两种划分方式,按照组织形式分为自主登山和商业登山。按照攀登方式分为阿尔卑斯式登山和喜马拉雅山式登山。
阿式登山,顾名思义是起源于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攀登方式,可以说是传统攀登方式。阿式登山提倡最快的速度,最轻便的装备,安全的攀登。主要适用于海拔较低(6000--)的山峰或BIG FACE型山峰。对技术要求比较高,人数一到三人。随着现代登山的兴起,以及攀登装备的轻量化发展,也有不少登山界的大神以阿式攀登喜马拉雅山区8000米级的山峰,而且高海拔阿式化也越来越成为趋势。
喜马拉雅式,最开始是一群欧洲登山者在喜马拉雅山区攀登时使用的攀登方式,商业登山基本都是喜马拉雅式。喜式登山少则5,6人,多则数十人上百人。组织分工非常明确,商业形式以十一某商业团队组织攀登雀儿山为例,参加攀登的队员被分为A,B,C,D,E,F组,以单组来说,登山公司提供高山向导,协作,运输工具,高山厨师,高山医生,以及可供选择的技术装备租用以及马匹背夫租赁。
登山的界定-也就是「Mountaineering」,一种需要运用到进阶攀登能力与工具、绳索操作能力的攀登活动,通常都不是用“ 走 ”就可以解决的地形,而是必须真正用“ 爬 ”的活动型态。用爬的才能称为“ 攀登Mountaineering ”,但这不光是只攀登干净的受保护的岩壁,而通常是必须面对复杂多变的陡峭地形,包括岩壁或冰雪,而不得不设法运用各种保护方法。
1500-3500米为高海拔,在这个高度,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大多数人都可以适应;
3500-5500米为超高海拔,在这个高度,个体的差异决定能否适应;
5500米以上为极高海拔,在这个高度,人体机能会严重下降,有些损害是不可逆的。没有人能在这个高度呆上一年。即使藏民和夏尔巴人,一般也都生活在5500米以下的区域。
从实际情况看,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一般在海拔2400米以下感觉基本正常,没有明显反应;超过2400米,如果有合理的海拔阶梯和足够的时间,还是能够逐步适应;
登山准备
登山的准备无外乎【技术】、【体能】以及【心态】三个部分和【装备配置】环节。
【技术】这里的技术更多指经验和专业登山相关知识(路线选择,装备选择和使用,自救,营养原则等等),而经验只能依靠于时间与实践的积累。要想在技术上提高,除了多练(攀岩、抱石、攀冰)多爬以外,没有其他途径。
有关登山的专业知识可以翻阅夏尔巴高山探险历史消息来获取。
理论上说,作为一个普通人想去登高海拔雪山,最好训练方式就是进行长期的低氧训练,也就是所谓的高住高训、高住低训、低住高训等等,但是天然的低氧环境是有局限性的,大多数的人都是居住在绝对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所以只能找出一种模拟低氧的方式进行训练。用负重徒步、万米跑、各种间隙训练这三个主要的方式相结合,坚持最低三个月的训练,效果会比较明显。
【体能】
登山过程中,需要注意训练的几大点:1,下肢肌肉力量;2,整体耐力,也就是心肺能力;3,身体平衡性;4,负重能力; 平时训练的关注点也可放在这几个点之上。
1,下肢肌肉力量:它重要是因为,登山无论是上山还是下山,负担最大的无疑是下肢。如果下肢力量不够,那么身体便会不稳定,也很容易造成摔倒等事故。训练下肢力量,要针对性练习,例如,做蹲起训练、做箭步跨步训练、进行器械举重练习、负重爬楼梯、健身房自行车器械等方式都可以;
2,整体耐力、心肺能力:登山是对身体综合性素质的考验,所以说整体的耐力好不好事关重大。训练整体耐力方法比较多,例如,长跑(必须制定合适的计划,随便跑跑是没有用的)、负重徒步、游泳等;
3,身体平衡性:因为登山过程中其实是在不平衡的路面中进行,身体的整体平衡性和协调感很重要,如果缺乏平衡性的话,就算肌肉、耐力各方面都不错,走在上上下下、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还是比较费劲(特别是又要背包的话更是如此)。训练身体平衡性的话,抱石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另外游泳其实也可以起到训练平衡性的作用。此外,瑜伽其实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4,负重能力:其实负重能力与之前提到的耐力与下肢力量是有正相关关系的。之所以特别提出来是因为,负重其实也是需要习惯的。有人可能耐力和下肢力量还不错,但是就是不喜欢背着重重的东西行走,这对于那些远途登山(登山路途远的话,总是需要背负一些东西的)来说,是不行。训练负重能力的话,个人认为最有效的便是,负重爬楼梯,因为楼梯在现代城市到处都有,而且简单易行,不过要注意循序渐进,而且要注意对膝盖的保护,而且不能过度疲劳,否则很容易造成膝盖损伤。负重爬楼梯不仅训练了负重能力,还很好的练习了下肢力量。
最后再说一下训练频率,对于任何身体训练来说,必须保持比较稳定的频率,并且密度不能太低。一般来说开始的时候一周2-3次是比较合适的,主要的问题在于要坚持,不能松懈和放弃。给自己制定好计划,并且一定按照计划进行。否则很容易前功尽弃。
上面说的这些是平时在家附近和城市就可以做的。除了这些,每周末要是能负重出去和朋友们走一走的话,对于平时训练的效果会是有一个提升。
因为毕竟,登山就是要在真正的山上进行的。
重要的题外话!上山时最多消耗掉自己60%的体能,要给自己留出至少40%的体能用于下山。到什么程度才是60%?这个才是体能训练的目的。训练不是要让自己体能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而是通过贫氧环境的模拟,做到在高海拔条件下对自己的体能了如指掌,避免相同的事故再次出现。
登山团队基础训练计划(参考):
(这套训练计划的强度较大,新手刚开始练习时建议将训练量减半)
1. 负重徒步
要求:1、负重范围 男20-25kg,女15-20kg
2、速度范围 男女均不能低于5km/小时
3、里程范围 >=30km
4、地形选择 低缓的坡地为佳
ps:必须使用双杖,正确的使用双杖,可以减缓膝盖的冲击。
2. 万米跑+上肢力量训练
要求:速度范围 男40-45分钟,女45-50分钟
休息10分钟,做引体向上和曲臂悬垂
要求:引体向上第一次6个,每组加1到2个,做4到5组
曲臂悬垂第一次30秒,每组加15秒,做4到5组
3. 间歇训练(在这个项目开始之前,请预先戴上并调整好你的心率表)
要求:1、热身,让你的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
2、3分钟跑步(最好是土坡,但不能是阶梯)或者单车,尽量让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85-90%。并纪录心率值
3、休息3分钟
4、如此循环4到5次
休息5到10分钟
5、全速跑步30秒或者单车,尽量达到最大心率,并纪录心率值
6、休息1到2分钟
7、循环4到5次
休息5到10分钟
8、全速跑步1分钟,纪录心率值,休息1分钟
9、全速跑步2分钟,纪录心率值,休息2分钟
10、全速跑步4分钟,纪录心率值,休息4分钟
11、全速跑步2分钟,纪录心率值。休息2分钟
12、全速跑步1分钟,纪录心率值,休息1分钟
13、结束训练,2分钟后再纪录一次心率值。
以上三个类别每周各一次,因为负重徒步时间较长,可以安排在周六进行,这样对周一的工作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注:这个简短的训练方案是从各种文献和期刊中,结合很多人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根据普通人的要求得出的,这份只是针对于登高山的训练计划。如上的三个项目基本已经把登山需要训练的体能部分都涵盖了,特别是通过第三项的强化,可以提高最大摄氧量,增强心肺功能,加快乳酸代谢能力,加大无氧阀值。另外在跑步中,可以使用一个叫训练面罩的设备,可以主动的减少跑步中用嘴呼吸的量。这也会人为的造成一个不算太严格的低氧环境,在训练中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在训练期间,必须少烟少酒,能无烟无酒是最好的。必须注意各种营养的及时补充,特别是蛋白质的补充,可以使用蛋白粉,在每次训练前吃,有助提高血糖,使你的训练更为出色,训练后的20分钟内是补充蛋白和葡萄糖的最佳时机,肌肉合成回复在这段时间内进行显著。
在休息日可以做一些低强度放松的训练:
1、 去瑜珈馆练一些强壮腰部和脊柱和各个关节的动作,加强一些常用部位肌肉韧带的拉伸,锻炼肌肉的柔韧性,记住习惯动作与呼吸的配合。
2、 请教高水平的瑜珈教练:如何呼吸?掌握呼吸法能更好的提高登山的效率。
3、 适时的做一些冥想,可以让你能很容易专注自己内心,很容易去实施即将的行动。
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时刻记住保护自己的膝盖,在训练中尽可能减少对膝盖的冲击,特别是长距离徒步时候,登山杖有助于分散集中在膝盖上的重量,将百分之三十的力量转移到手臂上,同时登山杖还有助于你训练后背的背负能力。以上这套方法基本就是题主所说的“登山团队的日常训练”。
另外到了大本营以后,通常还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训练。
比如说珠峰登山队伍队员会从加德满都坐飞机到卢克拉,从卢克拉(2800)慢慢上山到大本营(5400)。在这6 - 7天的徒步过程中,队员将从2800的海拔逐步提升到5400(2800 - 3800 - 4000 - 4300(休息一天) - 5200,最后走到大本营,5400)。
【心态】
心态对登山而言至关重要。
要知道即便是入门级的雪山攀登,过程也是艰苦的,更别提8000山峰的攀登过程了,这种艰苦表现在物质的匮乏,空气的稀薄,巨大的体能消耗,还有就是登顶回到大本营时,也会让人觉得疲惫异常,山友们登顶回到大本营,常常都瘫软在帐篷里,无心收拾,嘴里念叨:再也不来了……所以,攀登前要充分考虑所有的可能性。
在谈到8000山峰的攀登,可以说最重要的心态是取舍,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不做无谓的冒险和赌博和敬畏大自然的心态。
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去年热播的《绝命海拔》,在应该下撤时却选择了冒险,在坏天气的预兆出现时却继续登顶,认为能在坏天气到来前下撤。很少有人可以抵抗冲顶热、抵抗登顶之后功成名就的诱惑。这没有什么特别的方式可以训练,如果必须要说,那就有机会经常走进大山的怀抱吧。
时刻对大自然,对山峰怀有敬畏之心。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可预估的,就算是爬危险系数相对较低的山峰,假如遇到恶劣天气比如大风、大雾、大雪在急短的时间内可能让你迷失方向或失温而需要靠幸运来掌控自己的命运处境。
【预期心理】如果你觉得准备登的座山很容易,而去到哪里后发现根本不是如此,你的能力会下降,低水平发挥,甚至内心会崩溃。登山前如果没有全方位的打听消息,经常会出现这个问题。比如,某人没有露营经验就登顶了尼泊尔6000米级山峰,让你觉得那些山峰也不过如此…当然把一件事想的太严重也不好,比如高反,从来没去过高原,听别人吹嘘高反如何厉害把自己吓得氧气瓶都带了好几个……。
【克服恐惧】和肩膀一样宽的木板放在两条凳子之间,绝大部分人都能轻松的走过去,但是这条木板要是放在两栋高楼之间,只有很少人敢走了,这就是【恐惧】对你造成的影响。大部分人都会被自己想象的悲惨后果吓倒,这一点必须要克服。
所以,前往攀登雪山之前,还需要了解下自己对于复杂路段恐惧承受能力,如果平时行山时稍微陡峭一些的土坡都会害怕,需要慢慢的蹭下来,很可能就没做好攀登雪山的心理准备。
配置装备
“一切以登山为目的”,为自己负责,但凡与维系生命的装备配置,没有“试用”,只有“经用”。名牌装备是经过高海拔环境实践出来的。不求最贵,但一定是专业的; 与其咨询登山资历不足的登山者的建议,不如与登山从业人员的直接沟通,因为他们更专业以及准确知道客户在什么山峰应该如何正确预备和使用装备。
8000米登山装备检查表
曾在地理杂志读到过这段话,觉得放到结尾很合适:
现在有很多人在质疑攀登珠峰的难度或者商业登山的方式,有人认为有足够的钱就可以登顶珠峰,曾经的我也一度这么想过。然而,当我这次特意攀爬了昆布冰川之后,才知道之前的想法过于片面。诚然攀登珠峰需要数万美金的费用(今年的价格4万美金左右),动辄四五十天的攀登周期,没钱没时间是万万不行的。然而,当我们简单的认为有钱就可以登顶珠峰的时候,我们却不经意的或者刻意的忽略了这些攀登者的勇气、耐力、决心,还有他们对梦想的渴望。
挑战8000米生命的禁区,本身就是一件不理性的事情。而当人们选择了出发,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在完成这件不理性的事情时,尽可能做到理性。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