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爬山的人,不只热爱与山亲近,还多半都是装备控,因为每次下山都要不断检讨,如何轻量化、提高保暖度和舒适度,越爬越有心得,装备也跟着越买越多。我们找来爬山资历十年之久的登山者A哥,窥探一下他在各种登山行程中,背包里到底装了哪些好东西。
A哥10年前就开始爬山,以资历来说,跟动辄20~30年的老手相比根本还是个小毛头,但他对装备的疯狂程度,才开始玩没多久,就以流畅的文笔和爱买敢冲登山热情,在山友间打响知名度。
大大小小的山峰已经完成了超过50座,还因为爱爬山,认识另一半,当时结婚在即,手上又多了20多天的婚假,马上决定要直奔梦想以久的尼泊尔,把婚纱蜜月一次搞定。第一次选择难度较低的安娜普尔纳大本营(高度4,130m),没想到这一去就完全上瘾,才下山又马上跟向导预定下一次难度更高的岛峰行(高度6,189m)和去年的梅乐峰挑战(高度6,476m),对他来说,尼泊尔实在太迷人了。全世界13座8千以上的高山,就有8座在尼泊尔,它的平均高度最高,有几千座山可以挑战,像宝库一样挖掘不完,而且爬山环境很棒。
6千米以上得高山打包、进食逻辑,和一般爬山完全不同。一般的山很容易亲近,两个人就能上山,再极端的路线下山也不难;相较之下在那里,人没办法自给自足,必须依靠完整的向导、背夫、厨师后援系统帮你协力完成。当高度越高,每个人需要的后援人数也会跟着增加,登山者只要照顾自己(也只有能力照顾自己),唯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活命。
从大本营到梅乐峰登顶的最后4天前(得花6~7天上山,再花相同时间下山),在后勤部队的支援下,大抵都能吃好睡好,不过一旦开始冲顶,行走时间会拉长,背包里的装备也要有所取舍,用不到的东西全留在基地营,身上只有小型技术背包,挂上行进间随时需要补充的钩环绳索,为了维持背包重心平衡,里面会塞进睡袋和羽绒服,还能充当背部抗风之用。
挑战是一件没完没了的事情,来看看这位登山者的装备都会带些什么?
登山装备:
Millet Matrix 30/法国
Millet在1950年代开始赞助挑战喜玛拉雅山系的法国登山者,在他们成功登顶后,扎实的为Millet奠下专业装备品牌的根基。在尼泊尔时,所有东西都有挑夫帮忙,登山者只要准备雪攀的小型技术背包即可,容量多半在30L左右,太大会妨碍行动,太低又会失去机能,结构和一般登山背包也完全不同,外侧有冰爪袋(脱下来是湿的,只能外挂),冰攀时所有需要用到的钩环绳索,全会外挂,拿取才方便,打包方式和一般爬山完全不同。
1953年劳力士赞助Edmund Hillary这支还未命名的腕表攀登珠峰,当他真的成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登顶者后,劳力士才将它取名做探险家第一代。去梅乐峰前,想带点让自己有更多回忆的东西,心一横就买了这支别具意义的表。对我来说,装备都可以替换没有感情,唯有这只表,让我即使身在城市,也能牵起和山的连结,它也时刻提醒我,哪天我是不是也可以登上珠峰。
零下20度低温的高山上,底层穿衣顺序和在国内爬山差不多,不过外面一定会再加穿羽绒服,攻顶时裤子也要换上羽绒裤,甚至连睡觉的时候,也冷到让你完全不想脱衣服。
背包里只需要装进厚睡袋和营地换穿的羽绒衣,体积和重量都很适合塞进背包里填充,维持背包的稳定性。
学穿冰爪很容易,但要穿着它熟练的行走却很难,12个爪全都向外张开,一定要外八走路,否则踹到自己是会流血的。在6千米高山的时候,还要换穿让人行动困难的高筒双重靴(再加冰爪),穿上去脚踝根本不能活动,不过为了保护双脚,再痛苦也得忍。
6千米冰攀和攀岩一样,都要备齐钩环、安全吊带、确保、上升下降器,不过穿得像熊一样的厚重衣物,再加上高山空气稀薄,都会让行走的步伐变得非常迟缓。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