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山前我们需要知道的事,在要规划一个行程之前,我们得先了解有哪些事是上山前需要知道的,这是对于登山这件事的思考。
个人认为登山这项活动应该要与观光区分开来,因为就算是去爬景区的山这种步道规划良好,又有人员管理维护的地方,还是不断传出发生山难的消息。所以在上山前不能抱持着:我就是去旅游,不太了解这次的行程也没关系,跟着走就好的心态。
登山活动的构成要素
登山=登山环境+登山人员+登山技能+风险管理
个人行为和社会事件
登山这项活动本质是人与自然间的互动,但如果发生山难意外就会变成社会事件了,所以在规划行程时就要将关于人、自然、社会的关联性都列入考虑因素。
登山各方面考虑点
一次的登山活动有许多的考量点,以下就为大家列出需要考虑的地方有哪些!
队伍性质
在参加每个登山队伍前,都要先知道这个队伍性质,才能根据该队伍预先做好准备,无论是实体装备还是心理准备。
这次的行程是有偿还是无偿的?是俱乐部队伍、自组队、委任带队还是商业带队。
确认好彼此的角色关系在责任分配上才能有更明确的划分。不要觉得事先讲出来很讨人厌,在事前先订好规则,大家在发生事情后才不会有更多纷争!
确认好向导领队的责任,毕竟一旦发生事情,一个人很容易被社会的指责淹没。向导领队到底是承担大家风险的队伍领导者,还是只是被大家推出来代表处理杂务的人员(大多出现在自组队伍)。
队伍定位
就要看每个队员是怎么定位的了!在上山前就要跟沟通好,取得共识判定这次的队伍是什么样的性质,不然就会遇到每个队员对于行程性质的认定不一致的问题,平常没事是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遇到可能需要撤退的情况时就有机会发生内讧?
领队/向导带队风格
散漫放羊型、积极赶路型、保守稳重……一次行程能不能玩得开心,很看领队/向导的带队风格,事前了解才不会发生隐性山难和非自愿独攀(向导不等人,队伍拉超长,都变自己在走)。
山地环境
政府相关规定、等高线图和地形图、植被状况、水源状况、有无营地、路线路迹状况、山域海拔、气候分区+四季、地区虫蛇状况、天气情形……等,真的很复杂。
行程设计
大众步道路线、山区的熟悉程度、区域性的探查、长天数路线走、探勘新路线、雪地攀登、溯溪路线、单日郊山等,这部分在想到去哪时,大家就应该心里有数了吧。
队伍成员(危险共同体)
对于队伍中每个人的个性、队伍相性和各人体力技能,如果能找到一群熟悉可信任的伙伴一同爬山,相信在遇到危险时更能够相信他们能救你一命。但如果对于队友都不太认识的话,最好自己要具备自救的能力!
越困难的行程,对于队伍职务的划分要更详细,以下介绍队伍成员划分可能会有哪些,详细情况要再根据行程和人员做调整。
在上山前先有共识,山上时快速决策,下山再检讨。
风险管理
通报计划、撤退点、卫星记录定位、登山保险。
留守人接收和汇报活动第一手消息、整合山下安全资源、家属联络/服务。
撤退和调整计划预先想好再哪出事,可以从哪里撤退 。
登山难度划分
其实登山难度划分要从两个方面去看,分别为体力难度和技术难度分开,是因为有可能发生这两种情形:一条路线路程很短很轻松,但所需技术难度高,掉下去就死;或是路线超远,上升高度又多,但完全没有危险地形。这两种状况都会被列为高难度路线,但实际上到底是哪种,就要再详细研究了。
不要盲目地相信路线难度分级!路线难度分级只能当作参考。在看到高难度行程时要先搞清楚,它到底是需要技术还是需要体力,亦或是两者都需要。
体力负荷程度
爬山高度、行进时间及行进速率。
祝各位山友都能开心上山,平安下山。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