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2020年的洗礼,出国旅行不再是生活日常,更多人尝试留守本地,游山玩水,某程度上亦是进一步普及山野文化的契机,不少人亦早已习惯让山野融入生活,继续山野游。
随着经验累积,新手对装备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尤其是一对高缓震的舒适的户外鞋,从享受山野慢活的户外爱好者,到资深的越野跑高手,无论是实践何种程度的目标,都同样需要的装备。近年户外兴起高缓震越野跑鞋潮流,大量品牌各自出招。数月来,我分别测试过几款设计相近,要求相似的款式,发现优秀的高缓震越野跑鞋,并非传统大品牌专利。
无论是因为时尚因素还是山野性能,近年连adidas这类并非针对户外装备的运动品牌,都积极开发户外系的产品;加上像TOPO这类新晋品牌亦在这段热潮中顺势冒起,挑战HOKA ONE ONE等等的领导地位,一时间令户外鞋设计百花齐放。但总结起来,不难留意到厚底、高缓震,是这个年代的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特色元素。
近月我分别测试过3个品牌的出品,分别是TERREX Two Ultra Parley、Speedgoat 4和Ultraventure Pro,同样是高缓震的款式,标榜的中底性能固然重要。但其实走在山野,针对耐磨、抓地、灵活等性能的部件配合,同样重要。
公认性能优秀的品牌出品,或者是入手时的参考指标。但其实,再全能的设计,相互间其实还是有点差异。最重要,依然是先了解清楚自身能力、水平和目标,因为越野鞋这回事,归根究底,其实并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实至名归的当代神鞋 HOKA ONE ONE Speedgoat 4
测试HOKA ONE ONE Speedgoat 4这款鞋,这个系列本来就是我几年间的常规户外鞋。基本上,当我预定的山野旅程并无特别目的,没有需要加强应付某方面,Speedgoat 4就是我不用多加思索,穿起就出发的选项。作为一款当今山界公认,数一数二的优秀的越野跑鞋,是非常大路的配搭。
Speedgoat是由超马跑手Karl Meltzer参与设计的系列,顺理成章地以他的绰号命名。至今已推出到第4代,属于HOKA ONE ONE中众多鞋款之中,最高知名度的系列之一。所以令它在实力主导的山野世界中长出长有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它面对不同环境、地貌之上,各方面的表现均十分全能。
Speedgoat本身是超马跑手Karl Meltzer的绰号。
例如33毫米的轻量化泡棉制作的厚中底,这种绝佳缓震性能的要求,基本上就是HOKA ONE ONE开创先河制造出来的山系潮流,务求令登山者不受地貌的影响,得到飞一般的跑感。配合了Vibram Megagrip的外底,令鞋子不论在湿滑、砂泥上,全路面皆不大影响抓地力发展,真正舒适又安全。
HOKA ONE ONE Speedgoat 4的细节:
第4代的Speedgoat跟上一代的设计风格大致相同。
最大的改变在于鞋身的调整。
运动流线的外底轮廓,也拥有HOKA ONE ONE既定标准。
厚中底基本上就是HOKA ONE ONE开创先河制造出来的潮流。
Vibram Megagrip的外底。
33毫米的厚中底,由轻量化泡棉制作。
跟部辅助穿鞋的布圈。
此外还有反光材质。
看中底配置更夸张。
鞋舌结构跟上一代不同。
足弓提供支撑。
0.5厘米层状鞋底纹结构,增加地表的接触面。
这个角度看更清晰。
Vibram Megagrip外底。
后外底跟中前掌分离,加强扭动灵活。
鞋面以3D列印技术包覆,增加中足支撑及鞋身稳定。
今代尝试改善鞋头较窄的问题,但个人认为分别不大。
这角度看,可见鞋跟的承托比例之高。
第4代的Speedgoat跟上一代的设计风格大致相同,最大的改变在于鞋身的调整,由于部分用家认为上一代鞋头太窄,长时间运动后肌肉膨胀或不太舒适。因此,品牌便以调整编织网布制作鞋身、改变鞋舌等结构应对,配上3D列印技术的包覆,增加中足支撑及鞋身稳定,同时维持轻巧。
当然吧,由于我本来就是那种偏好脚掌受约束的,感觉较稳定自然,较安全。个人对于3、4代之间鞋身的调整,并无特别感觉。总括而言,除非是要求多一点脚踝支撑而选择登山鞋吧,否则以Speedgoat 4这程水平的设计,对普罗大众无特别目的的假日行程来说,实在游刃有余,可以无虑即决。
贴地的入门缓震越野跑鞋 adidas TERREX Two Ultra Parley
我本身对TERREX系列的认识不多,但对Boost方面,从2013第一代面世的Energy Boost,到历代Ultra Boost都有穿着过,总算是有点心得。总括而言,我是不太喜欢穿Boost中底物料的鞋款来跑,纯粹是不喜欢它那的跑感太腻。养脚归养脚,脚掌在回弹之前,却像踩进了泥泞中跑一般,太沉太重的跑感令人越跑越没精神。
然而,如果纯粹用它来走路、或者慢跑吧,结果就不一样了,这种舒适的承托力,对长时间走动对节省体力有直接帮助,亦令我很好奇Boost中底在山野间到底有多少能耐。
只要求轻松休闲的路线使用,享用它舒适的回弹性能,TERREX Two Ultra Parley依然值得信赖。
测试这款鞋子时,印象不是很好,或许跟山鞋配置必须比跑鞋坚固的关系,上脚时感觉的中底硬得非常不似Boost。加上它采用的Primeknit鞋面,虽然轻巧亦时尚,保护性能本身却不足够应对山野间的硬物撞击,因此而必须额外添加补强的缝线、涂层,增加鞋面的耐磨度,代价就是,大大影响踏步时鞋子屈曲的流畅度,鞋面的线头和Primeknit出现格、格、格声的磨擦,阻碍步伐灵活。
adidas TERREX Two Ultra Parley的细节:
Primeknit物料较薄,脚掌包裹的面积亦不太多。
前掌屈曲的位置,额外添加了补强的缝线,增加鞋面的耐磨度。
鞋身中后部分设合成防磨部件,适量加固鞋身。
耐磨Continental橡胶外底。
外底抓地坑纹不算深,抓地力不过不失。
鞋头保护脚趾头的部件。
鞋子加固部件不算特别坚韧,脚掌包裹的面积亦不太多。
非弹性鞋带,较易甩掉。
内有防磨部件。
鞋跟差约8毫米。
后跟的反光部件。
未开鞋前,中底出奇的硬。
袜筒型结构有效防止石块、树枝等异物进入鞋内。
Boost中底虽然不算厚,却又拥有比美厚底登山鞋的缓震。
鞋领前方剪裁长而坚挺,能够为脚腕提供额外的支撑。
幸好走了一定距离之后,鞋子的物料得到充分的热身,表现是有明显改善的。本来偏硬的中底逐渐恢复正常的Boost触感,而且相对Hoka One One Speedgoat 4这类高缓震厚底山鞋比较,Boost中底不离地,亦有媲美厚底山鞋的缓震,山路地表之间的触感更立体,是它独特的优势。但是Continental橡胶外底的抓地力只属不过不失,远不及Vibram Megagrip般全面。
要是只要求轻松休闲的路线使用,TERREX Two Ultra Parley依然不失为一款目标鲜明的设计。你可以感受到它舒适的回弹性能,而adidas出品的外观设计,对造型配搭上依然有相当吸引力。
令人惊喜的新晋品牌 TOPO Ultraventure Pro
创立不过7年的美国新晋户外系品牌TOPO,当中的旗舰款越野鞋Ultraventure Pro,绝对是近期其中一款令我惊喜的山鞋。及至身为Speedgoat的多年忠粉,个人认为两者甚至有资格作直接比较。
相比较缓震方面,Ultraventure Pro拥有30毫米厚的ZipFoam中底,比Speedgoat 4薄3毫米,但应用上的性能分别却毫不明显,回弹力比大多数品牌常用的EVA中底表现都要鲜明。而且,品牌刻意补充鞋子在足弓位置的支撑,整体承托感非常充足,绝对是当代最流行的户外鞋触感。
加上创始人Tony Post作为前美国Vibram总裁的身份,基于他对这种鞋底物料的深刻认识,鞋子采用Vibram Megagrip外底可说是必然的配置,亦令它的外底跟Speedgoat 4毫无分别,及至整体的抓地和缓震表现上,亦跟这款名作的表现没有明显差异。
TOPO Ultraventure Pro绝对是近期其中一款令我惊喜的户外鞋。
如果纯粹复制Speedgoat 4的特点,只会是毫无品牌性格的表现。Ultraventure Pro在鞋身设计,才是这款山鞋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款鞋子的形状,有点像鸭掌般,呈由鞋跟向鞋头左右扩展的轮廓,预留给脚掌的位置很宽。前面讲过,由于我向来都偏好较合身的跑鞋结构,所以我最初都有点质疑这样的设计。鞋跟虽然十分贴合,前掌却松得有点不真实,穿上后,甚至怀疑过是否需要穿细半码?
TOPO Ultraventure Pro的细节:
Ultraventure Pro的鞋身有一个很特别的设计,就是预留给脚掌的位置很宽。
ZipFoam厚中底表现出色。
鞋子还可扣上防沙套。
Ultraventure Pro跟Speedgoat 4一样,使用 Vibram Megagrip外底。
前掌的ESS rock plate保护部件。
鞋子的结构简洁。
鞋带并没弹性,但影响不大。
鞋面物料上又薄又轻,但透气度尚有进步空间。
ESS rock plate保护部件的包裹度只属基本程度,对使用者本身的山野经验自然有一定要求。
抓地力十分良好。
Vibram Megagrip
完成旅程后,亦未见个人因为小腿肌力不足,而经常出现脚掌内拗的问题。
鞋领稳定系住脚掌。
但是经过一定路程之后,这个疑虑却得到非常充分的解答,很难确切地形容这种脚感,只能说脚掌未经运动热身前,鞋子确实有点游离。但当肌肉开始膨胀后,才可感觉它的好,鞋子预留的阔度实在恰到好处,尤其下坡时,每一步当前掌受压而向横扩展,鞋头的松紧实在拿捏很好,不局促也不会移位。
亦因此,我并不建议采取全程慢行或太短程的户外爱好者使用,全因为肌肉运动量不足时,就只会感觉到鞋头太松的脚感,甚至会嫌它不却稳定。总之,记得它始终是一款偏向快鞋的性质就是了。
然而,近日当我多穿了几次Ultraventure Pro后,却发现它作为一款快鞋的时,还是有一个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它仅得232克的重量,却换来了鞋身强度不足的代价。鞋面耐磨度和弹性不够强,较容易撕破磨损,如果是经验不足的新手,或者走一些地表环境较极端的原始山径,鞋子或会较易破损。整体来说,鞋子的设计在多方面已非常高分,但作为一个新品牌,依然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0条评论